“近三年公司不仅零伤亡、零伤害、零事故,离职率几乎为零。”走进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洪感慨,劳动关系和谐,不仅增强了职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助推企业生产经营驶入“快车道”。
在经济大省江苏,企业数量多、类型多,旺盛的用工需求背后,用工形式多元化且呈现新特点。面对复杂新形势,如何协调劳动关系?江苏省人社部门贯彻落实人社部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决策部署,在和谐劳动关系改革创新上纵深发力,在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上协同发力,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上精准发力,在新业态、劳务派遣用工领域全面发力,有效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全省和谐劳动关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政策引路 共商共建
(资料图片)
“和谐同行”育典型
“创成国家和省级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1419家、工业园区56家,累计培育选树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215名、金牌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68家和全省服务职工优秀社会组织30家……”这是江苏人社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最新成绩单。
政策引路,共育“和谐之花”。江苏人社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高起点谋划创建、高效能推动创建、高质量检验创建,推动企业与职工共商共建、合作共赢。
从出台《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到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线评价应用场景,明确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乡镇、街道)、行业建设标准,修订发布省级地方标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价规范》,再到制发《关于对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加强正向激励的意见》,江苏形成了指导培育、评审评估和动态管理的全过程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体系。
“聚焦共建共创,发挥党政主导、条块联动、协商协调作用,企业更加重视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劳动用工进一步规范,除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常态化集体协商机制之外,很多企业还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全市10个板块实现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全覆盖。”苏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张家港,以党建为引领,由人社、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打造的“和谐劳动关系党建服务联盟”令人眼前一亮,“一窗式”劳动保障维权、女性主题调解工作室“Her采”、重大劳动纠纷联席会议机制……凝聚了成员单位在预防、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合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探索新路子。
针对“和谐同行”培育企业,江苏人社部门至少开展一次现场调研、每月开展一次用工指导服务、为企业定制一份劳动关系诊断方案、每季度召开一次培育调度会、培育周期内至少组织一次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能力提升培训,并联合市场监管、税务、工会组建讲师团,进企业宣传劳动监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人社部门的指导服务精准有效!公司建立了集党群服务、人事服务、福利保障、争议调解等为一体的职工服务中心,建设了温馨舒适的颐和公寓,并以多种机制增强企业与职工的交流。”江苏永钢集团总裁吴毅表示,作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示范企业,将进一步厚植企业关心关爱员工、员工爱岗爱企的和谐文化底蕴,实现互利共赢、共谋发展。
源头治理 服务下沉
筑牢基层“防护网”
有争议,在家门口协调解决;有矛盾,多方联动调解解决;有难题,专业队伍依法解决。江苏深化劳动关系综合试点改革,积极打造多项工程和多个平台,织密“服务网”,提前防范风险把隐患化解在基层,奏响和谐劳动关系乐章。
“我们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市改革试点建设,积极打造苏州园区‘八项工程’和“1335”昆山样本。”江苏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负责人介绍,以前者为例,包括党建引领和谐创建工程、工资指导服务工程、小微企业载体和谐建设工程、劳动关系和谐评估体系工程、群体性劳动纠纷排查化解工程、劳动争议调解创新工程、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工程、劳动关系协调智慧管理工程,部分经验做法获得推广。
同时,江苏接续开展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推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一批“小、快、灵”的“家门口”基层劳动关系综合指导服务站点。
走进江苏首家镇级劳动关系综合服务平台--冶金工业园(锦丰镇)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服务中心,21项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清晰明了。平台集宣传咨询、法律援助、纠纷调处、工会活动、人事助理等功能于一身,融入“就业创业”“优技提升”等一站式服务,入驻法律援助工作室,建立农民工争议速裁庭,打造“钢好有你”纠纷调处品牌工作室,开通“云上调解室”等平台,提供劳动关系领域全方位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在常州,劳动纠纷调处平台嵌入了社区。“‘简单案件就近办,复杂案件专业办’,创新打造‘橄榄枝工作室’,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劳动保障监察、工伤调处、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及村社区网格化社会治理融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化解劳动纠纷,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新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常州还开通了劳动保障监察“和谐号”调解直通车,架起企业和劳动者的“连心桥”。
“去年11月,通过‘橄榄枝工作室’,我跟公司协商一致,获得了工资、加班费、补偿金及其他费用共计5500元,调解及时,此后再没有纠纷。”常州某精密自动化有限公司原员工李凯为便捷、专业的服务点赞。
为了将争议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苏州高新区成立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协会。据协会秘书长唐寿康介绍,协会有会员260余家,形成了企业、协会、政府三方联动,人社、工会、司法多元支撑,企业、协会、仲裁、司法一条龙的调解服务链。近年来,已受理投诉案件287起,调解成功案件244件,调解成功率达85%。
此外,江苏还加强电子劳动合同签订平台、网上调解服务平台、“智能庭审系统”等载体创新应用,以区域改革效应牵引全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水平整体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打造省级和谐劳动关系改革试点示范地区87家。
创新探索 定向发力
为新业态“保驾护航”
随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日益壮大,该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可回避的问题。江苏人社部门主动作为,从制度机制、保障服务等多方面开展探索,努力让新业态从业者安心就业、后顾无忧。
“省人社厅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为新业态劳动者撑起权益保障伞。”江苏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负责人介绍,今年5月1日,《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实施,将平台企业与未形成劳动关系的新业态劳动者纳入集体协商范围。
省市层面相继成立快递、餐饮、旅游、家政等行业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开展维护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系列行动,培育建设无锡快递、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行业性、区域性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推动建立法院、劳动争议仲裁等机构和组织新业态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全国创新性将不完全劳动关系的纠纷处置纳入仲裁监察维权渠道……多措并举下,新业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持续推进。
“目前常州新组建新业态基层工会组织157个,累计发展新业态劳动者工会会员12.04万人,建成快递、外卖送餐、运输等市级行业工会联合会10个,区、镇级行业联合工会56个。”常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开展了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受理职业伤害保障申请200余件。
在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不少新业态劳动纠纷也及时得到调解。
“我今年1月1日进入公司担任主播职务,每日直播6小时带货,工作地点在公司里,公司只微信确定直播时长待遇,直至3月并未签订劳动合同,4月份以直播带货业务指标不合格为由辞退了我……”近日,徐某来到该中心申请调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工作人员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且确实存在未签劳动合同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企业需支付徐某3月和4月的双倍工资差额及N+1的经济补偿金,应赔偿徐某3.5个月工资。最终,双方同意以调解的方式结案。
为改善劳动者权益保障状况,江苏还推动建立网约配送、快递等行业集体协商机制。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已普遍开展快递行业集体协商,覆盖快递企业467家、惠及行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针对劳务派遣用工领域的沉疴顽疾,江苏打造“用工指导+信用监管+协同处置”的用工治理链条。一方面,牵头发布长三角地区劳务派遣合规用工指引,推进长三角地区劳务派遣市场有序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实施《劳务派遣单位信用等级评价规范》省级地方标准,从严格许可准入条件、规范用工管理、维护被派遣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明确分值权重和具体细则,完善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引导劳务派遣单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此外,加强审管衔接,推动人社一体化平台劳务派遣用工数据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应用场景贯通联动、实时共享,及时获取劳务派遣单位违规许可、违法派遣等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从政府主导到多方共创,从“要我创建”到“我要创建”,从单一平台到“多点开花”,从传统行业到新业态……江苏先行先试,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全省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的同时,也为新征程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